辛苦了一周,现在支撑工作的唯一动力是下班回去补觉。但你发现,有时候即使睡上十几小时,白天坐在工位上还是昏昏沉沉,睡了像是没睡。
理论上,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列出的参考标准,成年人的睡眠时长在6-9小时之间。为什么你的睡眠时长已经“达标”,但还是困得不行?
如果你是一个每天定时起床的上班族,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:
白天被工作榨干,晚上10点就早早上床补觉,但早上7点醒来,比平时多睡了一个小时的你,非但没有感觉精力充沛,而是痛苦无比。
(上班就犯困,是众多年轻人的通病 / 《我,到点下班》剧照)
要解释这个现象,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睡眠周期的概念。
实际上,我们的睡眠并不是一个从入睡到醒来的完整过程,而是由3-5次睡眠周期组成的,它们就像是在你脑内循环播放了几场电影。
每一场电影,都分为非快速眼动期(NREM)和快速眼动期(REM)两个阶段。
当我们刚进入“电影院”,身体会进入惬意的休息状态,也就是非快速眼动期。它包括了入睡、浅睡、熟睡、深睡四个阶段。
(正常的睡眠周期 / Nutt, D., Wilson, S., & Paterson, L. (2008). Sleep disorders as c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.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, 10(3), 329–336.)
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将进入快速眼动期。此时,你的眼球不停地左右摆动,大脑变得兴奋,白天的思考可能在此刻变成了迷幻的梦境[1]。
虽然每一场“电影”的剧情有些不同,但平均每一场的长度都在90分钟左右[2]。如果我们每天遵循这样的规律,在3-5个周期结束后醒来,人就会感到神清气爽。
举例来说,如果你在晚上11点入睡,那么在经历5个90分钟的周期后,大约应该在早上六七点醒来。
但当你提前到10点入睡,在早上7点时,你已经在下一个睡眠周期,此时叫你起来上班,自然会感觉到昏昏沉沉的,身体只会发出“我还想睡”的无力抗议。
(当你的起床时机不对,醒来还是会崩溃 /《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》剧照)
特别是当你正好在非快速眼动期的深睡眠阶段醒来,可能是最为痛苦的[3]。这就像是你正沉浸在电影的高潮部分时,后座的熊孩子狠狠踢了你一脚,把你打回了残酷的现实。
不仅是工作日,周末也是“越睡越困”的高发期。
比如你在周五通宵蹦迪,以为只要白天睡够就能弥补,但熬夜造成的生物钟紊乱是不可逆的。周六睡上十几个小时,并不能让喜欢规律的身体快速恢复,你醒来后还会觉得困倦。
这种类型的越睡越困,和睡眠的昼夜规律忽然被打破有关。
正如警察、医生、卡车司机等职业因为工作原因需要频繁的倒班,经常不规律的工作时间,迫使他们的睡眠和醒来的时间频繁的变化。
(医生等职业经常需要夜班工作,常常会导致睡眠恶化 / Pexels)
有研究发现,这种情况会导致倒班职业的人群的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、睡眠-觉醒和明暗周期、以及昼夜节律系统的各种振荡成分之间出现错位状态,并且导致他们出现过度的嗜睡[4]。
无论是平时还是周末,睡眠的时长,都不能单独确保睡眠的效果,因为睡眠质量同样也很重要。
简单来说,当你在睡觉时,几部电影的前戏“浅睡”都太过冗长,而促进体力恢复的“深睡”十分短暂,第二天你可能也会精力不足。
熬夜一时爽,但睡眠节律被打破的后果,可不止是白天犯困。
阅读原文